Shandong Dongda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矿山设备生产制造厂家
光伏产业的竞争焦点正在从“抢装机”“拼价格”,转向“比质量”“比可靠性”。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光伏产业的竞争焦点正在从“抢装机”“拼价格”,转向“比质量”“比可靠性”。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技术路线不断演进,制造能力保持全球领先。同时,行业也进入第四轮周期性调整阶段。一方面,市场需求结构出现波动,出口市场复杂性提升。另一方面,新一代技术加速迭代,对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及应用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光伏产业正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迈进,行业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光伏行业已进入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可靠性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TÜV莱茵全球电力电子产品服务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副总裁李卫春在“2025新能源产业先进技术研讨会”上指出,要共同聚焦技术创新与结构优化,持续深化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构建满足多场景应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行业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可靠性成核心考量因素
过去十年,光伏行业通过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实现装机规模快速增长,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产品不再仅以初始价格为主要衡量标准,而是进入以全生命周期收益为核心的竞争阶段。
在当前光伏组件采购决策中,产品的长期品质与可靠性已取代初始价格,成为最核心的考量因素。市场关注点正从降低初始投资成本,转向确保光伏资产在全生命周期(25年至30年)内的稳定运行与可靠运维。这种对长期收益保障的重视,已成为决定项目经济性的关键。
行业竞争已从单纯比产能、比价格,提升到围绕功率、效率和可靠性展开的实质竞争。“我们认为,精准把握技术方向、审慎进行设备选型、科学掌控投资节奏,是应对行业竞争、保持稳健发展的三大关键支柱。技术创新是实现质量与成本最佳平衡的核心手段。在确保技术领先的同时,要始终坚持成本优势的构建。”
针对当前行业面临的阶段性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晶硅技术自身的创新空间日趋收窄,技术门槛降低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无论一线或二三线企业,产品与技术层面已难以形成显著差异,致使行业陷入以规模与价格为核心的竞争态势。必须通过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打开创新空间,将行业拉回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技术标准更要与时俱进
在新一轮技术迭代加速背景下,光伏产品正从单一组件形态向智能化、轻量化、多场景化方向发展。新材料、新结构不断投入产业化应用,传统标准体系亦要“与时俱进”。
在技术发展方面,行业共识认为Topcon技术在未来1至3年内仍将保持主流地位。与此同时,BC电池技术等高效路径的发展前景也受到广泛关注。这表明,行业在战术层面继续沿用现有主流技术的同时,在战略布局上已开始向更高效率、更具应用潜力的下一代技术倾斜。
当前晶硅半导体技术在光伏领域的应用潜力已接近挖掘殆尽,下一代技术创新需聚焦材料突破。钙钛矿技术已通过实验室与产业化初步验证,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技术突破方向。该技术不仅具备更广阔的效率提升空间,其较高的技术门槛也有助于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推动传统晶硅与钙钛矿技术的深度融合,有望为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在技术发展层面,除金属化技术持续被看好外,针对聚合物前板、玻璃的防眩光技术,以及智能组件与智能接线盒等创新方向,正获得日益增强的行业关注。预计未来技术研发将更侧重于满足多元化应用场景的需求,尤其是更贴近人居环境的应用领域。
在第三方支持服务中,行业普遍认为标准制定、法规解读及相关培训是未来最具价值的方向。基于技术与应用多元化发展态势,企业愈发需要一套稳定且具备公信力的评估体系,以准确体现产品价值。
当前光伏组件认证体系主要保障产品初期3年至5年的基本质量。若组件设计仅以通过认证为门槛,将难以保障其全生命周期的可靠运行。因此,行业需建立更深入的认证数据分析机制,通过对比历次认证数据精准识别技术改进方向。
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
光伏产品正从单一组件形态向智能化、轻量化、多场景化方向发展。
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光伏年度新增装机容量保守估计将达到900吉瓦,占可再生能源新增总量的70%以上。然而根据2025年上半年数据,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同比下降3.4%,出口额同比下降26%。从市场结构看,欧洲、北美、印度等传统市场的出口额均出现下滑或增长乏力。与此同时,非洲等新兴市场展现出强劲动力,出口增幅超过40%。这一对比显示,当前海外市场环境与政策日趋复杂,光伏出口格局正从传统市场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加速转变。
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在市场的拓展路径正从单一产品出口,转向以项目驱动,带动全产业链、先进技术及相关标准协同出海的新模式。这一转型将推动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全面的布局,是应对当前市场挑战、开辟新发展空间的关键路径。